申报地区或单位:云南省潞西市
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、表演水平最高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。它有独舞、对舞、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,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。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,驱灾避邪,庆贺丰年。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国内的傣族、德昂族、景颇族、阿昌族等少数民族,而且还传播到东南亚许多国家。
关于象脚鼓起源的民间传说很多,如夫妻模仿芒果落水声音制成的;人们杀死制造洪水的恶龙,用龙皮欢庆胜利而制成的等。但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《百夷传》:“大小长皮鼓以手拊之”。
象脚鼓是傣族标志性的打击乐器。傣族象脚鼓舞的表演可分两种类型,一是击鼓而舞,傣语称为“协光”,其中包含有单人舞、双人舞、对舞、群舞等形式;二是跟鼓而舞,傣语称为“嘎光”,“嘎光”中的“三道弯”源于早期人类采摘树上果实的动作,后成为傣族及南亚、东南亚许多民族特有的舞蹈造型。象脚鼓舞表演中舞者的手臂要做出后轮翻腕、向前掏转的动作,这是傣族先民从背箩里取种、撒种的形象反映,表明当时傣族社会已进入农耕时代。傣族象脚鼓舞表演时,舞者以左肩背鼓、鼓面对前、鼓尾向下,以右手击鼓为主,左手配合,一般用拳、掌、指敲打鼓面,有时也用肘、膝、脚跟、脚趾等敲打,手敲鼓,膝即弯曲,抬手肘即站立。步伐有前点半步蹲、后点半步蹲、踏步全蹲、八字步半蹲,还有悠腿、抬腿、踢脚、吸腿跳等动作。根据鼓的长、中、小形状有三种跳法:长象脚鼓舞、中象脚鼓舞、小象脚鼓舞。
傣族象脚鼓舞是可以自娱也可表演的男子舞蹈,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。由于鼓身长对人体运动的限制,因而舞蹈动作多以下半身为主,如提蹲走步、撩腿部、大八字步等,有时还配以身体的轻微闪动动作。傣族象脚鼓舞是傣族人抒发欢乐情绪的手段,因而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充满阳刚之气的舞蹈。
傣族象脚鼓舞具有怡情悦性、强健身心、以舞会友的功能,舞蹈中的许多信息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傣族历史文化的变迁,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。目前,在外来文化强行介入的情势下,傣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,掌握象脚鼓舞表演技艺的民间艺人寥寥无几,一些高难度的击鼓技巧也已失传,亟待有关方面加强保护措施,及时抢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