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报地区或单位:江苏省邳州市
竹马也叫“跑马灯”、“活马”、“竹马灯”,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样式。它大约始于宋代,经历代民间艺人反复实践,形成固定的表演形式,多在春节、元宵节等喜庆节日的民间庙会中演出。竹马制作时一般先用竹皮或竹篾扎成骨架,再在外面糊上数层厚纸,彩绘后涂抹桐油,马脖部位系上铃铛,下面围上白布围裙,再于裙上画出奔驰状的马腿,还可在马腹两侧画出骑手的腿脚。
竹马表演形式简便,演出时舞者身着民族服饰,腰系用竹竿或竹篾扎成、分为前后两半的竹马,做出骑马状,不断变换队形和步伐,边演边走,观众则一路追看。表演动作也比较简单,以舞者跑动走场为主。整个表演人数可多可少,一人称“独马”,做演马、跳卧等表演,二人多演《小两口回娘家》,四人则多演《三英战吕布》。表演时多用锣、鼓、镲等打击乐器伴奏,也有的地方以唢呐吹奏民间乐曲烘托气氛、加强节奏。
竹马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乐舞,具有历史文化与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。目前,受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,竹马的传承发展遭遇困境,面临人才老化、道具陈旧等一系列问题,急需有关部门进行抢救性的扶持与保护。
跑竹马是流传于江苏省邳州市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,俗称“竹马舞”、“竹马会”,其内容取材于鞑子(金兀术)跨马游春的故事。演出时装扮历史人物的演员腰挂竹坯和纸糊成的马或麒麟,表演出各种阵势。邳州跑竹马始于清代嘉庆元年(1796),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。跑竹马经过几代人的创造,先后加入打击乐、唢呐及歌唱等伴奏、伴唱形式,在传承发展中分化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。
跑竹马中的马形道具系在竹篾扎制的壳上糊以五彩纸做成,演出时舞者挎在腰间,不断跑动。邳州跑竹马以“跑”为特点,一个“跑”字贯穿表演始终,“跑出姿态,跑出阵势,跑出气势”是这种民间舞蹈的三大要领。跑竹马表演时有喝马起跑、催马小跑、放马轻跑、纵马快跑、鞭马疾跑、勒马倒跑、吁马停跑等多种套路,跑中见阵,阵中见情。其阵势也多姿多彩,主要包括“一字长蛇”、“二龙取水”、“四门兜底”、“五虎寻羊”、“八卦阵”、“十字梅花”、“乌龙摆尾”、“剪马股”、“双套环”、“单套环”、“双穿花”、“狗尾圈”等。
跑竹马经过数代人的演绎创造,先后融入打击乐、唢呐及歌唱等伴奏形式,逐渐成为一种载歌载舞、气氛热烈的地方民间舞蹈,并在传承发展中派生出了多种不同风格和流派,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、文化、艺术都有重要价值。
受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,邳州跑竹马的发展陷于停滞。目前,邳州八九个竹马队都面临着人才老化、道具陈旧等问题,古老的民间舞蹈样式跑竹马正不断走向衰落,亟待保护传承。